To lift, or not to lift, that is the question.(解封還是不解封,這是個問題。)
時值新冠肺炎全球確診病例突破千萬大關之際,身陷“封鎖悖論”(lockdown paradox)的各國政府難免發出上面的“哈姆雷特之問”:是冒著經濟增長放緩的危險堅持全面封鎖(take the chance of economic slowdown by sticking to a complete lockdown),還是解除封鎖挽救經濟,但承擔病毒擴散的風險(lift the lockdown to save the economy, but risking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所幸,這并非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this is not an either/or)。隨著越來越多的政府考慮部分解除限制措施(partially lift off restrictions),“巧妙封鎖”(smart lockdown)成為一種值得考慮的折中方案(tradeoff)。
所謂“巧妙封鎖”,就是“選擇性封鎖”(selective lockdown),即針對新發疫情封閉小片區域(shut down smaller regions in response to new outbreaks)。
較早明確提出這一概念的是我們的鄰國巴基斯坦。而北京在應對最近一輪暴發時,卻是實踐這一概念的“模范生”(poster child)。現在,德國、葡萄牙和意大利等歐洲國家也開始嘗試。
歐洲國家剛剛開始嘗試的原因之一是,實施巧妙封鎖有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新增感染大致得到控制(new infections largely brought under control)。
與全面封鎖相比,巧妙封鎖對政府提出的要求要高得多(it puts a much larger onus on governments)。其中的首要任務是通過快速檢測(rapid testing)和接觸史追蹤(contact tracing)等方式盡早發現新增病例(identify new cases),以便及時圈定感染范圍(in order to circumscribe contagion)。而這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僅以接觸史追蹤為例,民眾下載相關應用程序固然有所幫助,但政府也必須確保當地衛生系統有足夠的人手開展流行病學實地調查(epidemiologic field investigations)。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民眾的作用退居次席(play second fiddle)。巧妙封鎖同樣、甚至更需要民眾的配合。一方面,為了預防區域內可能出現一傳多的“超級傳播事件”(superspreader events),佩戴口罩(wearing masks)和保持社交距離(maintaining social distancing)仍是兩大“金科玉律”(golden rules)。另一方面,眼見其他社區重新開放,高風險區(hot zone)仍要遵守“居家令”(stay-at-home order)等較嚴格的措施(more draconian measures),是對區域內民眾耐心和紀律性(sense of discipline)的更大考驗。
巧妙封鎖固然不足以徹底消滅新增病例,但畢竟是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積極努力,也被稱為“我們當前的最大希望所在”(the best hope we have)。事實上,除了巧妙封鎖,疫苗和藥物研發等更是人類智慧與合作的體現,也是我們戰勝新冠疫情的終極希望。相信人類不會永遠——套用哈姆雷特的另一句話——忍受駭人病毒的摧殘(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the outrageous virus)。(西迪斯翻譯公司)